《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

来源:98篮球网 综合体育

《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

2019年北京深秋的一天,长安街上,3万名男女老少穿着专业的运动服装,浩浩荡荡地跑过了天安门城楼。

人群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肤色各异“老外”: 来自肯尼亚的小伙马修·基索里奥第一个跑过了终点,时间是2小时7分钟06秒。

这样万人马拉松的景象不仅仅在首都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杭州,甚至许多小城,一直到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一个个马拉松赛事拔地而起,摆脱温饱思虑,开始追逐健康的中国人迎风向地平线奔跑。

这是马拉松运动在中国40年来最好的时代。

一部纪录中国马拉松运动40年历史的专著《马拉松大时代》近日在读者面前亮相。这是中国传媒史上第一本完整记录马拉松发展变化过程,描摹中国马拉松文化的书籍。

《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1)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马拉松在过去的几年成为了各年龄层健身休闲的流行方式。

中国的马拉松运动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美中不足的是,在文化上还缺乏积淀。

作为马拉松爱好者的《跑者世界》杂志总编辑张路平,在深入了解这项运动的过程中,发现中国马拉松历史上缺少一部纪录中国马拉松发展的书籍。历史系毕业的张路平在太史公精神的激励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访马拉松运动员,并整理各种赛事资料,将其编撰成书,取名为《马拉松大时代》。

该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历程,并通过400多个人物的大小故事展现了马拉松运动如何从专业性极强的竞技体育项目,转变成为中国的国民运动。

《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2)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张路平发现,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的节点,每一个节点,对于这项运动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张路平划出的三个节点是1981年,1998年和2014年。

1981年,第一届北京马拉松在北京举办,那是城市马拉松的元年。尽管当时的这场赛事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加,但在张路平看来,这项被不少人称为“国马”的赛事对于马拉松在中国的逐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节点就是1998年,当时,北京马拉松正式向社会开放。也就是在那届马拉松上,主办方还增设了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和迷你马拉松的赛事,这些项目的出现意味着马拉松不再是一项只有精英运动员可以参加的赛事。

而第三个时间节点就是2014年。那一年,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体育产业成为了新宠,而在众多“宠儿”中,马拉松以及各种不同里程的路跑赛事,是最受热捧的项目。

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中国路跑产业迎来了“井喷”——赛事数量从2014年的51场逐年激增,到了2019年,光是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就有1828场。

《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3)

2019年北京马拉松

张路平之所以提到姚明,正是因为当时作为政协委员的姚明提出了“关于取消赛事审批”的意见。这一规则最终写进了国务院发布的46号文件里:“当然,马拉松也是所有赛事里落实最快的一项运动,我记得第二年3月份,当时的田管中心就直接宣布取消一切审批。”

在张路平看来,也是因为这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成就了中国马拉松在中国体育圈里的一个“唯一”,“马拉松从一个专业的竞技项目发展到一个大众参与的全民健身运动,在中国体育历史上是没有的,其他任何项目都没有发展到像马拉松这样变成一个社会现象。”

国务院46号文件发布的2014年,全国的马拉松赛事也就只有51场。到了2015年,注册赛事暴涨到134场;2016年的注册赛事就到达了328场;2017年,这项数据变成了1100场,参赛人次达到近500万;而到了2019年,全国的注册的规模赛事就达到1828场,累积参赛人次712.56万。

但是,中国马拉松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中国马拉松欠缺文化底蕴

“赛事越来越多,而且从办赛水平上来看,中国优秀赛事的服务保障体系包括城市资源的利用,和包括六大满贯在内的国外顶级赛事相比,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这是张路平在和国内外跑者与办赛人员交流中,得到的一致看法。

中国马拉松和国外马拉松差距在哪里?张路平指出: 文化积淀。

张路平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项赛事的主办方想为赛事做一本画册,结果发现赛事的资料和图片严重不足,最后只能向曾经的参赛选手们征集照片。

纪录,是运动积累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

张路平说:“现在很多文化机构对马拉松感兴趣,但他们在挖掘中国马拉松文化是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历史搞不清楚。”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跑者将马拉松故事和马拉松精神传播出去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张路平坦言,有一部分愿意写马拉松故事的作者,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这项运动,而那些处于马拉松核心群体的资深跑者,很多却不擅表达。

张路平遗憾地表示: “在历史更久的欧美跑圈,很多跑者会写马拉松的书籍。但在两极化的中国跑圈,有丰富经历和相关知识的跑者,很少能写这些内容。”

从小众竞技走向全民健身,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中国路跑应该有自己的圈子和文化。在张路平看来,这要靠更多热爱跑步的人一起培养起来和传播出去。

《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4)

丝绸之路上的马拉松

新冠疫情和白银事故: 窗口期的反思和调整

在如今这个特殊时期,路跑大环境的优势遭遇困难。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过去两年时间里,一个又一个赛事因为疫情而延期或者取消。

提及疫情的冲击时,张路平也提到了此前引发巨大关注的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

毕竟这两个问题的内核是一样的,张路平说: “不管是白银事故还是疫情,它们的核心都是安全,参赛者的安全问题。”

从2014年中国马拉松开始快速发展至今,安全问题就一直是马拉松产业里的一个痛点——从曾经每一年都会出现的关键词“猝死”。到山地赛事的跑者遇难,再到如今赛事因为担心跑者感染新冠而纷纷取消。

“疫情带来的这个‘窗口期’,会让马拉松赛事和其他路跑赛事的办赛方有更多的考量,并且更加谨慎地对待办赛。而白银事故则会让政府和赛事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有更严格的要求。”

张路平举了一个这段时间在跑圈里引发不小讨论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田径协会11月24日在官网上发布《全国路跑及相关运动赛事运营公司管理办法》,其中要求“赛事公司注册员工15人以上”。而据公开统计数据,去年全国路跑类赛事公司,只有大约41%的员工规模在15人以上 。

“市场上很多赛事公司确实达不到这个要求,但在疫情逐渐稳定后,这会是马拉松未来的方向。”张路平坦言,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会造成市场由几个大型的赛事公司主导,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或许并不是最为鼓励的趋势,“但在解决安全问题上,这是一个现实的方式。”

《马拉松大时代》:40年后,马拉松跑向未来(5)

吸取教训之后退出的新法规

回望40年历史后,中国马拉松跑向未来

通过对于过去40年中国马拉松发展史的整理,张路平对中国马拉松的未来颇有信心。“中国的办赛者很聪明,他们会在疫情之下找到新的模式,就像是线上跑,也是我们先发展起来的。而且中国的马拉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路跑也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