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

来源:98篮球网 足球资讯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

德甲联赛第24轮,拜仁对阵霍芬海姆的比赛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拜仁球迷在看台上做出了攻击谩骂霍芬海姆老板霍姆的过激行为,比赛一度被迫中断。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1)

两队球员赛后向霍姆致敬

霍姆遭抨击的起因还是一直困扰德甲的“50+1”政策。这个德甲独有的政策中,有没有可以让中国足球借鉴的经验?


一.德国足球与“50+1”的前世今生

在欧洲,足球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少数俱乐部采取上市股份公司制,采取这一制度的包括曼联、尤文等豪门。第二种,俱乐部是一家未上市的股份公司,多个财团、基金公司或者个人拥有其所有股权,切尔西、曼城等欧洲大部分职业俱乐部都是这种制度。第三种,会员制,俱乐部是一家由会员行使投票权来决定俱乐部重大事项的非盈利组织。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2)

皇马巴萨是会员制俱乐部的代表

德甲采取的是将股份制和会员制融合的“半会员制”。1998年出台的“50+1”政策规定,会员和股东在俱乐部决策上的话语权并非按照股权占比分配。会员在俱乐部中投票权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以上,“50+1”的“1”就是指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却并非只限于1%,而投资方不管支出多大,投票权都不能超过50%。也就是说,会员实际决定了俱乐部决策是否能够通过实行。政策的初衷是限制金元足球渗入,维护联赛健康运营,但却限制了俱乐部发展。企业在投资时,却无法保证在俱乐部的话语权。很难将俱乐部融入打开集团市场的计划,自然不愿投入太多资金,哪怕是拜仁这种德甲豪门,很长时间里队史标王都是身价4000万欧元的马丁内斯,而同年胡尔克转会泽尼特都有5000万;工资水平也很难留住崛起的新星,联赛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3)

目前的拜仁历史标王卢卡斯,转会费8000万欧元

废弃“50+1”的口号喊了多年,却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德国俱乐部大多底蕴厚实,球迷基础也是俱乐部赖以生存的根基。但相应的,保守传统的德国球迷视俱乐部为自家孩子,哪容得外来人插手,甚至喊出过“德甲是德国的德甲,不是世界的德甲”这种口号。球迷是衣食父母不敢得罪,政策改革始终也没有动真格。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4)

霍芬海姆的新主场,由霍姆自掏腰包兴建

但因为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本就是拜耳集团和大众集团的下属球队,足协不能剥夺企业的已有利益。所以特意为这两家俱乐部开了绿灯,规定如果一家商业企业于1999年1月1日以前连续地并且有效地运营了自己的俱乐部20年以上,那么这家企业有权正式申请获得该球队的多数控股。后来1999这一节点被取消,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汉诺威96老板金德和霍芬海姆老板霍姆是法案新规的受益人,两人投资十几年,才获得了豁免的权利,而RB莱比锡,则是通过拔高会费、入会审核等操作,将红牛集团的高管安排做会员,钻漏洞让集团完全决策权。但这几家俱乐部却无差别遭到了疯狂抵制,曾经有球迷在莱比锡的比赛中向场内扔了一个血淋淋的牛头以示抗议。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5)

慕尼黑1860俱乐部也是受害者之一,投资人伊斯梅克因为反对“50+1”被球迷攻击,一怒之下伊斯梅克决定不再注资,球队也因为交不起保证金被降入地区联赛。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6)

邵佳一曾效力德甲时期的慕尼黑1860

球迷拥护政策,除了出于维护自身权利,也会考虑到如果其他球队提高投资,对自己主队的成绩会带来冲击。然而讽刺的是,跳出规则的球队却并没有什么大动作,拜耳集团和大众集团近年来甚至不怎么投资了,俱乐部已经习惯了“50+1”的存在,资金链健康有序,自给自足不是问题。


二.中国足坛的会员制探索之路

金元足球当道,“50+1”独树一帜,厌恶的人将其当作洪水猛兽,喜欢的人将之视为一股清流,但它确实带来了良好的足球环境。在英超,很多专家都赞成实行类似政策。远的不说,国内职业赛场,在金元风暴的影响下,足球市场的发展并不健康。

目前,国内俱乐部有两种运营模式,由国有企业控股或参股,直接或间接进行管理经营的国有制(如上海上港)和由民营企业控股经营,私企老板有绝对话语权的民营制(如广州恒大)。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7)

乐观来看,如果试验类似“50+1”的政策,的确可能对中国足坛当下两大“重症”有一定疗效。其一,众多中小俱乐部因母公司经营不善或撤资,导致破产解散,会员费可以是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能够帮助俱乐部度过紧急时期。其二,一直被诟病的青训,也可以重新受到重视。很多俱乐部为了追求及时的成功,以高价签入成名球星为建队思路,年轻球员机会非常少。一旦投资商利益受影响,降低投资,俱乐部将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内部挖潜。

但实际上,中国足坛若想实验类似政策,并不现实。

号称“中国足球首家会员制俱乐部”镇江华萨,2014年年底由中国巴萨球迷协会发起,并在2016年成功冲乙。但是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2016年5月27日。冲乙路上的镇江华萨发生股权变更,江苏南山体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收购了俱乐部100%的股份,而江苏南山体育的实际投资者是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时,镇江华萨已经是一家国有制俱乐部。2017年,遭遇撤资的镇江华萨重新寻找投资方,最后迁至昆山,成了现在的昆山FC。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8)

镇江华萨的失败,主要是错误估计球队运营费用和会员制集资能力,该俱乐部原始会员仅300多人,会费仅千余元,与踢中乙上千万的运营需求相去甚远。此外深圳人人、包头南郊等因为缺钱众筹挽救俱乐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会员制为基础建立的俱乐部,而且筹资情况也并不理想。

民间会员制俱乐部难成气候,职业俱乐部的转型也有困难。如果要改造民营俱乐部,等于要求老板主动放弃一部分权利,这可能性相当低。如果是在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有多少人愿意拿一部分家庭日常开销出来,做个低级别球队的会员?而“俱乐部主席通过会员投票选举得出”这一项,就把国企俱乐部向会员制转型的大门关上了。

德甲财政状况 为德甲带来健康财政的50+1(9)

从俱乐部的角度来说,企业不会同意话语权被剥夺。从头组建一支民间会员制球队,又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运营费用。中国足球在缺乏俱乐部文化建设的情况下,直接迈入资金比拼阶段,没有底蕴支持,自然摇摇欲坠。而从球迷的角度来看,会员制也没有适合生根发芽的土壤。足球文化在中国还远没有形成气候,例如上赛季的北京人和,球票只卖50一张,可是上座率经常不到30%;而球迷们的消费能力和习惯也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起会员制的层面,盗版球衣依旧是很多人的首选,再加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中更注重存钱而非消费,更不太可能会给非刚需的体育产业文化每年掏会费了。

至少当下的中国足坛,因为球迷的参与度不够高,球队基础不够扎实,再加上政府少有相应的扶持计划,并不适合会员制模式的落地。最靠谱的经营模式,还是需要有实体产业支撑的国企或者地方龙头私企涉足足球行业,这样才有针对长期建设发展的保障。

德国足坛对“50+1”的争论,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能够在不破坏联赛健康运营的前提下,竞争实力更上一层楼,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而我们对于各种模式的不断探索,不断经历失败,则是在发掘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争取能够让更多的球队活下来,才是足球人的目的。

您认为会员制是否是中国足球当下市场环境的“良药”? (单选) 0人 0% 是,球迷众筹,可以摆脱金元足球 0人 0% 否,球迷没能力也不愿意承担 0人 0% 不确定,还到不了考虑这些的地步 投票

以上就是德甲财政状况的内容,希望您能喜欢。